同城一个已经把中超冠军当习惯,另一个还在反复活在回忆里,那就是现在魔都足球最扎眼的对比。海港一座又一座冠军奖杯往家抱,申花这边,还是“底蕴”“情怀”“老牌豪门”这几句老话来回说。球迷当然渴望冠军,可多年下来,他们也渐渐发现,问题根本不在于申花配不配,而在于俱乐部到底有没有认真为“夺冠”这两个字做过长期准备。

回头看这十几年,申花最大的问题只有一个。管理层从未稳定过。股权一换再换,老板轮番上台,每一任都带来一套新的口号、新的思路、新的“重建计划”,但没有哪一套能持续五年。教练一任接一任,风格从防守反击到全攻全守来回横跳,阵容每年局部大修,真正长期培养的体系几乎不存在。

在引援上,申花更是典型的“用力过猛又用得不对”。高薪大牌来过不少,但要么年龄太大,要么与体系脱节,要么只当了几个月话题制造机,就匆匆离场。更要命的是,当管理层缺乏长期规划时,所有问题都会顺着“情怀”这个出口被模糊掉,战绩不好,可以说“起步晚”“积累不够”;关键战掉链子,可以说“差一点运气”;年轻人上不来,可以说“环境复杂、慢慢来”。久而久之,情怀成了挡箭牌,真正该解决的青训承接、战术路线、数据分析、医疗保障等问题,始终被搁置在优先级后面。海港在默默升级后台系统时,申花还在前台用故事讲苦情。

如果申花真想在同城对比里不再被吊打,补强外援只是最表层的动作,更关键的是先把管理这块“短板”补起来。稳定决策层,确立至少三到五年的清晰路线;科学规划外援与本土球员的角色结构;真正给主教练时间和权限,而不是输两场就风声鹤唳。冠军从来不是靠一两笔神引援砸出来的,而是靠多年连续正确决定堆出来的。

海港已经用一座又一座奖杯证明了这一点。申花到底是继续做“最有情怀的追赶者”,还是下决心成为一个真正以冠军为目标的职业俱乐部,取决的不是球员拼不拼命,而是管理层敢不敢对自己下刀子。愿望谁都有,差的是把愿望变成路径的那一次硬碰硬。
(罗掌柜)
